
暨南大学教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
曾任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2013-2020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副组长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天津大学等15所高校学术委员会主席、讲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首席技术顾问等
李从东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智慧管理、互动产品创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其中至少200篇被SCI、SSCI、EI、CSSCI收录;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开发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聘首批珠海特聘学者(2016年至今)。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特别是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技术复合的背景下,我国如何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如何将流程、工具、人才育成与环境等可持续性地加以集成,如何将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加以集成,仍有许多困扰。
李从东教授长期从事现代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智慧管理、互动产品创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持续创新、降本增效、集成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近日,《机电工程技术》杂志邀请李从东教授就我国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变革,为企业“支招”。李教授提出了中国制造变革可在产品持续创新上发力的思路。现把采访整理成文见刊。为了还原采访过程的“原汁原味”,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首先,当前的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必须变革,这一点已经形成上下共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上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近现代工业体系,并通过向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输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物资装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通过加入国际大循环,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管理,以较低的要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使整个国家的制造体系发生了巨变。由于中国制造的需求和产出已经对全球市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
但是,有一则新闻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访问波音商用飞机公司期间,波音公司董事长Jim McNerne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飞机制造行业不构成威胁。中国制造商还需发展几十年才有实力在全球展开竞争。事实上,不仅在飞机制造领域、芯片制造领域,就总体实力而言,中国制造与经济总量“老二”的位置很不相称。在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他说,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 “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苗部长指出,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影响狭义制造过程的要素而言,制造变革可以分别在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和制造管理两方面发力。制造技术方面,我今天不过多涉及。所谓制造管理,实际上就是支撑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工业工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引进、推广了“现代管理技术十八法”,又在许多高校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系统地开展工业工程理论方法体系的教学、科研工作,对企业制造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曾为杭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天津成诚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海运公司、大港油田等企业提供的定额、定岗、定薪等基础管理咨询服务, 1998年到2001年间为广东科龙、广东美的、深圳华为所做的工业工程应用推广规划,所依托的基本上都是基础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制造企业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还是比较重视的,例如很多企业都应用了MES、MRPII或ERP,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精益生产方式,一些企业在制造服务领域(例如物流)通过工业工程应用尝到了甜头。我从1993年至2005年,先后参加或主持了10多项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都与离散制造或流程制造的管理重构有关。正是因为在科龙CIMS工程中遇到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无法打开的绳结,我在其后的863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提出了X列表的空间映射方法,后来与语义技术相结合,提出的语义X列表思想直指资源要素、能力、服务在语义空间的形式化、结构化和互操作。这依托的仍然是工业工程的有序化思想。
而广义制造过程包括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使用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客观地说,工业工程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是薄弱的。例如,尽管传统的产品开发也要进行市场调查,也要针对顾客的需求,但对顾客、顾客需求、顾客价值、顾客感知价值(或顾客满意度)的定义不到位、测度不准确、感知不及时,无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辨识和消除浪费,对整个制造系统的竞争力影响极大。一方面,产品创新是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标志。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产品设计决定了70%的制造成本、70%的质量水平,对可制造性也有先决性影响。习近平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因而,产品创新特别是产品开发设计,不是供给侧单方面的问题,它是衔接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制造环节,是确保来自顾客的新的需求催生制造业新的供给、制造业新的供给创造顾客新的需求,使供给侧更好地匹配、满足、激发需求侧的制造环节。按照这个逻辑,产品创新、开发、设计关联了广义制造过程中的全部环节。制造变革在此发力,必将大大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记者:如您所说,传统工业工程过去主要在狭义制造过程中发挥作用。那么,在新技术背景下,工业工程在产品创新开发中将如何发挥作用?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工业工程的舞台应涵盖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工业工程的集成功能不应被人为的阶段划分或环节划分所肢解。
早期起步阶段的工业化运动主要通过分工实现效率提升,包括人的肢体或器官之间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分工、人与机器的分工、机器与机器的分工、分时分工、分区分工等。总体上看,早期工业化是劳动驱动的。泰勒和吉尔布雷斯等人比较多地关注劳动要素,使得早期的工业工程理论方法都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工业化完成起步后,机器力、蒸汽力、电力等成为生产力升级杠杆的撬动者,机器体系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高价值化。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在它发展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事实上,这不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于过去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换代技术的生产资料具有资本化的经济属性,资本化的生产资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这才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最主要动因。工业化快速地完成了生产力从劳动驱动到资本驱动的转换。
丰田生产方式可以被看作是早期的信息驱动制造业生产力提升。福特生产方式把资本驱动的生产力推到了极致,但推式生产丝毫不在意来自客户的需求信息,或者即使在意了也毫无办法——彼时,生产是唯一的中心。丰田生产方式用订单、看板、安灯等早期的可视信息载体逆物流方向地驱动产品链运动,通过价值、流动、自働化、持续改进等获得制造效益的巨大提升,实现了革命性的生产力提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全要素可实现可视的整体优化和大范围协同,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驱动。精益化、信息化、服务化是通过信息匹配、信息表达、信息驱动,以最小的内部差异化(精益西格玛)获得最大的外部差异化(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的过程。数字化把信息化推向其最高阶段,使制造企业可以在物理空间以外的数字空间看到(可视)并深层次地管理(可控)企业的各种活动。
在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仍要通过两化融合大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发达国家制造业头部企业(如苹果、特斯拉、GE、杜邦等)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驱动之后是什么?是以创新知识(专利、专有技术、品牌、软件著作权等)为支撑的创新驱动,要花大力气解决创新驱动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喻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他指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产品创新。我和我的团队在这个领域先后获得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如“基于动态语义X列表互动知识空间的产品持续创新模型及其优化、应用”(2017/1-2020/12),“基于两阶段语义X列表知识网络空间的复杂产品系统持续创新方法及应用”(2021/1-2024/12)等。我们试图以智慧精益的思想实现网络空间知识驱动的产品创新。研究发现,在产品创新全过程的可视、可信、可控、可追溯以及产品创新过程多阶段决策等方面,精益生产理论和方法大有可为,在对一些复杂产品(如集成灶、大型中央空调)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创新过程进行模拟时已经显示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些研究仍然是非常初步的。我们目前只是透过一个小孔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广阔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