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二石    

 
 

天津大学管理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管理领域专家

国家863专家

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管理技术分会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执行理事长

天津市精益管理创新学会理事长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顾问

齐二石教授为我国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军者。长期致力于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管理、企业提质增效的精益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注重将国内外最新理论与国内实践相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工程(CIE)、信息化工程中的IE+IT理论、精益生产和精益设计理论、精益质量管理理论等。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四十余项,主编专著数十本、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在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齐二石教授重视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企业合作项目近百余项,帮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企业提质增效,咨询、改善、指导上百家企业,并取得显著效益。多次访问欧美日韩等国,同众多国际著名大学和企业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日本精益生产界有很高声望,担任日本中产连-天津大学精益生产研发中心首席专家。
 
齐二石教授为我国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军者,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近日,《机电工程技术》编辑部约稿齐教授《我国制造业精益管理战略分析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并通过电话采访的形式,邀请齐教授就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成果、工业工程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工业工程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进行分析和介绍。齐教授担任国家工业工程专业教职委主任18年,非常关心工业工程在国内的应用、推广和发展,对我刊的约稿和电话采访的邀请非常重视。现编辑部对电话采访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文字接近6000字,篇幅所限,现把采访的主要内容整理刊发,为方便阅读采用第一人称。
 

● 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成果

工业工程专业起源于美国,1990年的6月3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起,在天津大学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研究会,后来改为分会。当时是源于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在研究了2000多个企业的质量问题后,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质量问题的困扰。那时改革开放才10年,制造业即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怎么走?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在西方国家有一个工业工程问题,这不是单一的管理或技术问题,而是技术加管理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的需要,我国的工业工程和美国的有一些差别。本质上既有工业技术也有管理技术的特征,但要为中国的需求服务,完全按照美国的说法来说也不对。从1992年开始,为了发展这个专业,教育部批准了在大学校里成立工业工程专业。这个专业是我起草的,我和汪应洛起草的申请报告,很快批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3家大学,并在1992年招生。到2019年为止,我国237家大学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在高等院校的发展很快,这是社会需求导致。根据2018年的网络统计,在全国170多个专业的就业中,工业工程排名第2,就业效果非常好。
专业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是产业界,主体上是制造业的问题。欧洲人在18世纪到19世纪是依靠工业技术统治了世界。到了19世纪末,美国人变得成功是基于,美国既有欧洲人的工程技术,又创造了管理技术。管理技术致力于解决效率质量成本问题。在18世纪到19世纪,属于市场缺失,企业有了工业技术就挣钱。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出现了竞争的时候,光有工业技术不行,必须要有第二门技术,即工业工程。所以我们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思路必须清楚。

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路线示意图

 

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和德国最快地把美国的工业工程吸纳了,而且不仅吸纳了,还进行本土化改造。而且日本改造很成功,最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田生产方式,又被美国人概括为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发展过程图

 

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推广工业工程最早的应该是在汽车制造业,像广州日产、长春一汽、上海汽车集团。我们国家今天的汽车工业,虽然在技术上不能和西方国家比肩,但是差距不是太大,差的最大的是效益市场成本,即精益生产。接着工业工程从汽车制造业向机床、电子、军工迅速蔓延,这个完全是需求决定的。
我在1995年起被邀请到广东,给科龙、美的、华为等做工业工程指导,最近的个案是深圳光明区的公立医院,效果非常好。广东为什么发展快呢?比别的地方认识早,比较早期就开启了工业工程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工业工程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

转型升级,是个历史规律问题。
欧洲人在19世纪末转型升级,美国人是在20世纪初。每次转型升级的结果都会有两件事,一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人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动机时代。二是效率质量成本上去了,因为现在的市场不是缺失市场,只要是过剩型竞争市场,就必须解决另外一种技术能力,就是效率市场成本能力,这就是工业工程,也叫精益生产。本质上是一码事,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表现形式不一样。所以有一个事是必须要清楚理解的,即所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工业工程。或者说没有它,企业的转型升级成功不了。
工业工程应用本土化,是转型升级的关键。
到了21世纪,在技术上又产生新的产业革命,就是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这个东西所形成出来的在不同的国家又演变不一样,跟文化和社会需求有关。美国人叫网络制造大数据,德国人叫智能制造工业4.0。美国叫网络制造大数据,是因为美国虚体经济占70%,实体经济只占30%。德国是一个80%以上的实体经济国家,所以德国提出企图要弯道超车工业4.0。德国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使西德经济恢复,推行工业工程计划。为恢复日本经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家、工程师两地交流,美国向日本输出一个重要东西,就是工业工程。
日本人把工业工程改造成日本本土的,这个改造非常重要。日本人和美国人是两种人,美国人和德国是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的文化背景就是基督教,所以两国的工业工程相似性比较高。而日本人和中国人是蒙古人种。不是一个文化,很多东西不能直接地移植和直接地使用,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
现在的转型升级,德国人叫工业4.0智能制造,日本人的转型升级是精益制造,加上信息化技术手段,但那本质没变。所以中国部分专家学者说要追随美国,在技术上追随没错,但在管理上是不合适的。直接移植使用,严重的水土不服。所以转型升级关键的一个东西是工业工程或精益管理创新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开发和应用。
 

● 工业工程在未来的行业发展

关于工业工程在行业上的发展,我谈3个观点。
第一点,工业工程专业和精益生产专业的主体问题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产业应用的问题。即使是学术研究还是要研究企业提出的问题。这些年学会每年开会,国际学术会议时间一般是一天半天,第二天是企业家论坛,乌泱泱的人。这说明企业应用需求大、关注度大。我们国家的工业工程要研究中国企业的问题。比如,广东制造业企业,多品种、小批量,要给出明确的指导方案用于解决企业实际的问题。如广东的科龙、美的,通过工业工程思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效益都上去了。
第二点,我认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因为牵扯到竞争了,以后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效率、质量、成本的问题,就必须得解决。就必须得有解决它的方法和理论,就是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我现在正准备出版一本书,主题是中国式的精益管理、精益制造与应用,用以回答社会上关于理论的问题。产业界知道干,但不知道咋干。
第三点,就是我们国家急需科学的咨询和指导。如何实现?有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行为,政府需要推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二是推动由政府支持的咨询机构的发展。美国有工业工程学会和工业工程师学会。德国有弗朗霍夫协会,而且弗朗霍夫协会下还设有一个弗兰霍夫研究院,专门做这方面咨询指导。日本有很多这样的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第三方组织。如日本的能率协会、工业工程学会、经营协会、中部产业联盟(简称中产联)。我们在十几年前和日本中产联就有一个合作协议,在天津大学建立了日本中产联天津大学研发中心。10多年来,中心指导了100多家企业,重点项目的有几十家。

整个产业企业解决应用问题的需求非常旺盛,对咨询指导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一个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另一个则推行咨询指导机构。工业工程这个产业在未来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上一篇:李从东--人物·专家专访

下一篇:瞿金平--人物·编委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