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力行教授长期从事制冷空调热泵系统、能源高效利用、人工环境控制和空气净化以及技术标准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研发工作。主编完成国家标准3项,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标准20项;出版《设施农业人工环境》等著作与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件。主持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与科技奖励;由国家公派访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各一年,是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获得“全国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低碳节能意识随着提升,高品质的室内环境成为大众基本消费需求。节能低碳技术、空气净化技术、支持相应技术的各种标准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丁力行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制冷空调热泵系统、能源高效利用、人工环境控制和空气净化以及技术标准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近日,《机电工程技术》编辑部向丁教授约稿《基于体系标准构建的新风空调性能要求及关键部件热力特性研究》,并对丁教授进行了专访。现把丁教授及其团队的部分研发成果整理见刊。
● 节能低碳与空调热泵系统
丁教授及其团队围绕太阳能利用及相关热泵系统研发开展了系列工作。
其中关于取得发明专利的太阳能吸附式冰箱,是一种低耗电即可实现对食物或其他易变质的物品冷藏保存的冰箱。丁教授介绍,该技术是运用蒸发式制冷及吸附式制冷的机理,利用太阳能实现了对冷藏箱白天夜晚全天的冷藏,同时材料易得,结构简单。最主要的特点为使用过程中无需用电,仅在阴雨天气少量用电,不会排放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真正做到了少电环保,可广泛应用在各种冷藏场合,节约大量宝贵的能源。
面向热泵在空调除湿及节能领域的迫切需求的系统研发,也取得“热泵耦合逆流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双效热泵型全热回收新风处理机”“热泵型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新风处理机” 等一系列的成果。丁教授介绍,其中除湿转轮与热泵耦合式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空调,正是利用热泵系统冷凝排热及回收排风浪费的冷量,通过固体除湿技术、热泵技术与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处理,克服了蒸发冷却技术在华南地区应用的局限性,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运行平稳、能耗低的新型热回收新风空调,并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了新产品。大大提高了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处理效率,减小了新风处理能耗,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同时使低品味热源得以利用,有助于节能和改善因燃煤、燃油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
● 标准制定
丁教授主编完成国家标准GB/T 37192-2018《新风空调设备分类与代号》和GB/T 37212-2018《新风空调设备通用技术条件》,以及行业标准HG/T 20698-2009《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多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新风空调设备分类与代号》适用于暖通空调及净化领域中的新风空调设备,该标准与GB/T21087-200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 GB/T50155-201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形成体系,完善了新风空调设备的术语与定义。国家标准《新风空调设备通用技术条件》适用于新风空调设备的生产与检测,与GB/T21087-200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4343.1-2018《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1部分:发射》、 GB/T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等规范性引用文件明确了新风空调设备性能要求。行业标准HG/T 20698-2009《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是对HG/T20698-2000《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定》进行的修订,主要增加了术语、室内外计算参数等,重点突出了有关生产安全、劳动卫生、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 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
丁教授曾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标准化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带头人。负责建设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基地(智能能耗技术中心)项目。丁教授介绍,该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是根据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特点,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组织特点及实践“新工科”的要求,面向智能制造企业岗位需求,围绕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安装、虚拟调试、改造、维保、维修、检测等岗位能力属性,打造智能制造理论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产线教学的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工控网络与组态技术、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与工程、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生产线数字化集成仿真、MES 系统应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装调课程仿真实训,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的系统分析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