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兴钊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职从事金属材料热处理领域的社团组织工作已有26年,注重对热处理产业发展的研究。在2012年主导和筹划成立了广东省热处理协会。在社团工作中,以开创良好的有效的社团工作新局面为己任。倡导和组织以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为主导的常年化活动,以在广东热处理业界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技术环境;承担和策划热处理行业的技能人才的常年化培训工作,以形成对热处理企业改善技术结构和强化技术力量的支持;协助企业推动规范化企业建设,力树行业中产业发展显著的标杆队伍;在行业中倡导开放之风,探讨破除业界内部隔阂藩篱的举措,以强化业界凝聚力,坚持为广东热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在社团工作中,曾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先进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特别贡献奖”和“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殊贡献奖” 等奖项。在《中国热处理行业年鉴(2014~2019)》中被列入“行业人物篇”。
近日,《机电工程技术》杂志对魏教授进行专访,邀请魏教授着重分析广东地区热处理产业发展形势,现整理成文见刊。
● 广东地区热处理产业的发展历程
四十多年前,广东热处理行业几乎一片空白,仅有一些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有附属热处理车间或实验室。广东热处理行业的起步,有赖于获得改革开放先行的珠江三角洲的家用电器、五金制品和铝型材等制造业的急速发展与强力拉动,设有附属热处理车间或实验室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始对外开放,承接外来的委托热处理加工业务。当时以五金制品和模具热处理为主要业务的热处理厂点也应运而生,其后,热处理业务面逐步涵盖至汽车零件、轻工机械、车辆配件、电动工具、电子资讯、运动器材、铝和不锈钢型材等行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开初,是广东热处理厂点铺开最快的时候,香港热处理企业不断进入深圳设厂,台湾热处理企业则涌入东莞,而本土的民营热处理厂点也如雨后春笋出现。终于形成了今日的完全由市场经济导向而来的热处理专业化生产格局,拥有一个在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颇具规模的热处理产业群。
由于制造业的集群效应,目前广东热处理产业群基本上沿珠江三角洲地带分布,主要设立于东莞、深圳、佛山(南海、禅城、顺德等地为主)、广州和中山等地。据不完全统计,现时这个产业群拥有五六百个厂点(全国热处理厂点约一万多个),但以小微企业居多。近几年来,尽管宏观经济形势时有变化,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广东地区热处理行业的阵脚稳得住,有的企业的经营发展还是呈上行的态势。
● 广东地区热处理行业发展特色
其一,市场需求形成热处理生产导向,专业化程度高。综观广东热处理专业化生产的形成,完全由市场需求导向,经历了先社会化的小批量生产,到引发规模化生产,再发展为专业化生产的过程。因而逐步培育出一个颇具潜力的热处理专业化生产市场,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生产分工比较清晰,专业化生产特色各有区别,市场认知度各有所长,生产规模效应比较明显。如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模具制造、轻工机械、车辆配件、电动工具、运动器材、铝和不锈钢型材等行业均有各自的热处理专业化生产厂点。近十年来,汽车零部件热处理逐步成为部分企业的主导产品。
其二,热处理产业能力基本上与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同步。目前企业年产值达到2000万~3000万元不在少数,近年,年产值在1亿元左右的有3家,这在热处理行业中已属产能模范企业。热处理生产技术某些细分领域拥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一定优势。如模具热处理生产技术,对冷作模具钢(如材料为Cr12MoV类型钢)、热挤压模和压铸模(如4Cr5MoSiV1类型钢)等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真空热处理技术;对电动工具、精密机械中的精密零件热处理往往有独到之处;对汽车齿轮、气门的热处理也拥有较好的技术优势。
其三,民营热处理企业是行业的大主体,企业生存能力比较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热处理企业所占的生产份额越来越大。有的私营企业由于体制顺畅,决策能力强,对市场脉搏摸得准,在商机捕捉、产品导入、技术创新、价格定位、营销手段上决定自主而迅速,企业成长性良好。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注重生产特色,避免同质化,重视产品质量,努力提升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服务特定的客户群,已经成为广东大多数热处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其四,重视企业软实力的构建,努力打造明星企业。目前,广东热处理企业普遍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认证高度认可,大多数企业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行业中不乏有的企业按相关标准推进企业规范化建设,从而使各自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提升、生产设备更新升级、产品质量管理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年来,广东热处理行业中已有10余家企业先后经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审定为“热处理规范企业”和“热处理质量管理优秀企业”。
● 广东地区热处理行业面临问题
广东地区热处理行业尽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当前广东热处理行业的整体实力并非足够强。
其一,广东热处理行业还很难说在广东整个大的产业结构体系中有重大贡献。尽管目前广东的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数控与智能装备、钢铁材料、石油化工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呈集群发展之势,但广东热处理行业尚未有实质性全面介入。换一句话说,上述新兴产业尚未将广东热处理行业真正纳入其产业链条的视野之中。但从另一角度看,对于广东热处理行业来说,上述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大市场。在精密模具、高精度零件、涂层工具、汽车传动系统制造、机器人硬件、大型机械零部件以及先进热处理技术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方面,广东热处理行业虽有所涉及,但因行业整体上远未进入技术密集型阶段,因而目前尚还未能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其二,在目前的产业增资扩产方面,广东热处理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尚不够理想。鉴于热处理生产的经营特质,大多数企业还是属于微利企业,资金积累相当慢,规模普遍偏小,不少企业的生产设备更新速度比较迟缓,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整个行业的体量偏小,不易产生集聚的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中出现的新的产业集群的“粘合”也还不及时、不紧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速度不太理想。尽管近年来有的热处理企业有扩大产能、提升服务能力的愿望和能力,期待建立新的工厂,但却多囿于“觅地”无着,只能受困于原址。好些企业正面临租约到期的局面,或面对地租猛涨,或城市规划之需,这类事情已日益成为企业经营者头疼的事,尤其是设厂于深圳和东莞的企业。
其三,整个行业缺乏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产业成长氛围。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孱弱,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这一行业的步伐显得缓慢。原先设有热处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早已从热处理技术领域中淡出;在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原来设有热处理研究室的科研院所中,有的将热处理科研部分剥离外迁改制以致消亡,有的基本上将热处理技术研究机构蜕变为常规生产企业与民间企业竞争。热处理技术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被不断“边缘化”, 行业中也没有权威的、得到有关部门认证的、真正能从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质量的技术监督检测机构。热处理产品质量问题频出但企业自身无法把关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行业中“精品意识”的树立。由于热处理技术在“有形”和“无形”价值方面的低影响力,企业产值又比较微小,使热处理行业经常处于不易被关注的配角位置,难于进入地方部门诸如 “技术改造重点支持企业”计划中值得支持行业的视野当中。
其四,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长期困扰着广东众多的热处理企业。行业中受过专业训练的热处理工程师早成了“稀缺资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广东热处理行业蓬勃发展时,内地有一批较为资深的热处理工程师到广东热处理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2000年前后,基本上已告老还乡了。目前,在广东热处理行业中,还有若干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正规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第一线工作,这批人有四五十人,分布在数量不多的企业中,但他们也已至退休年龄。近些年来,即使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机械工程专业或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几乎难寻入列热处理企业工作者。企业基本上得不到热处理专业技术人才的补充,不少企业连一位热处理工程师都没有,对于熟悉金相分析技术的工程师,更是到了极度稀缺的地步。
其五,在工业化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工作的推进方面,广东热处理行业目前进展缓慢。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本身往往缺乏资金与技术的支持能力;另一方面,面对热处理产品种类繁多、工艺各异、设备有别的情况,将工艺生产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工作量大繁杂,大多数工作还是属于“边摸索边前进”阶段。再是,现时既懂热处理工艺,又懂数字化技术的专门人才极度匮缺,大大延缓了融合工作的推进。
四十多年来,广东热处理行业跟随广东经济的脚步发展,在广东制造业中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正日益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潮流中,广东热处理行业必须勇于检视自己,以积极的姿态、创新的理念、持久的动力,夯实产业基础,增长产业规模,加快转型升级,继续为广东经济发展助力。
